“降重”诸方法

 论文降重 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9-17 16:16
那些“降重”的常见方法参差不齐。有的普普通通,有的比较“高级”。
 
调整被标红的段落,最常见的莫过于找个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上去。一些号称可以帮忙修改的服务,也多是使用此类办法。比如,将“地方”改为“地点”。要是“地方”表示的是地方性之“地方”或本土,系统无法识别,往往要闹出笑话。稍微复杂一些的是修改整个句子,要么变换词语顺序,要么在陈述句、疑问句、反问句、被动句之间切换。
 
如果说,这是“改头换面”,那么像文字转图片便是“暗度陈仓”了。对重复率较高的部分截图,再插入文中,调整大小尺寸,与上下文看起来大致相同。即便能通过系统这关,在导师和答辩老师那里也未必还如此幸运,若是遇上毕业后不幸被抽查,问题就大了。纵观那些或粗糙或精致的“降重指南”,多半都会提到此法,不过想必戏剧效果高于实战效果,真正冒着风险使用的人不见得多。
 
更狠一些的策略,可能是所谓“翻译法”。思路有点像“出口转内销”。把原文拷贝到翻译网站或翻译app,翻译成英语、日语或法语等任何一种外语,再换个地方,将译文翻译回中文,接着只需顺顺句子,稍作调整。一路下来,高速且有效。有的翻译结果甚至有意外之喜,比如句子比此前的还要“学术”。如果与原文相比,变化不大,无法降重,还可能翻译成多种外语,包括加入小语种。当然,弄不好,往往会留下浓浓的翻译腔,与上下文的措辞、构词风格也不怎么搭。
 
而还要狠的,是看似毋庸置疑的“用自己的话表达”。不知你是否会有过这样的见闻,使用上述几种或更多同类方法的,虽然简单粗暴,但使用的人一般也不会藏着掖着,被问起,会大方承认,在同学、室友之间也会交流经验,而且还可能自嘲。“用自己的话表达”则隐蔽了许多。他们有比较好的理论理解能力,先是阅读过去的研究文献,吸收作者的意思,转而再重新表达,似乎并无问题。至于如何使用他人的文献,按照银行的说法,既可能是“零存整取”,把多篇文献的不同句段,按自己的理解融合在一起,也可能是“整存零取”,把一篇文献拆开,分散在不同段落,还可能是“零存零取”,总之不会“整存整取”,因为低级、显眼。无论怎样使用,对吸收的再修饰一番,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,偷梁换柱,好像便是“原创”了。